巴裔男孩:我想通過電影來改變香港人對南亞裔的印象
- Jingyan (Cynthia) Lin
- 2019年3月14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已更新:2020年1月14日
“有一個6歲的小孩,他被人當眾扒下褲子,被人嘲笑排擠,被不公平地對待……這都是因為他長得跟別人不一樣……”
高挑的個子,蓬鬆的捲髮,深邃的五官,棕色的皮膚,與亞洲人完全不同的外貌特征,讓這個男生在人群中顯得特別搶眼。2018年6月,在浸會大學與加拿大迪拜學校合作的傳理學院夏校項目中,這個巴基斯坦裔的男生倚靠在劇院舞台的邊緣,向觀眾席的同學老師講述著自己小時候的故事。他的經歷讓在場的人都為之動容,給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思考。
約見他採訪的過程非常順利。於是,再次與他見面是12月中旬,在教學樓熙攘嘈雜的討論區,這個男生彎下高大的身子,湊近桌上正在錄音的手機,用流利的粵語說道:“大家好,我叫馬力,今年20歲。”
“小時候的經歷造就了今天的我”
馬力在香港出生,有兩個弟弟兩個妹妹,住在香港南亞裔聚集地之一的天水圍,現在在讀浸會大學電影專業二年級。他的外公是巴基斯坦軍人,在英國殖民時期就被調來香港皇家警隊做警察。媽媽在香港出生,是家庭主婦,爸爸在從事建築工作,是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。為了減輕家庭負擔,20歲的馬力在足球隊兼職當教練,帶小朋友們踢球。
馬力說,以前大部分南亞裔的小孩都會去讀國際學校,但是他上完國際幼兒園后,因為家庭經濟負擔重,就被爸媽送去更便宜一點的主流中文學校。當時的馬力便成為了他所在的小學和中學里第一個,也是唯一一個南亞裔學生。
說到小時候的自己,馬力用“aggressive”來形容。
“當時我很討厭香港人,因為他們會用奇怪的眼神看我……也對我做過不好的事。如果聽到他們說些歧視的字眼,我就會去打他們。”說到這裡,馬力笑得有些感慨:“我到了中學才好不容易有了香港朋友,那時才慢慢覺得其實他們也不錯。雖然還會有人用奇怪的目光看我,但我也不會再去打他們了。嘴長在別人身上,他們要說也沒辦法。”
除了歧視帶來的困擾,語言對當時的馬力來說也是一個難題。他的媽媽會說粵語,但是不會看也不會寫,於是7歲的小馬力只能自己在學校學中文。
“我的中文都是自己跟著老師學的,一開始真的很confused,”馬力說道,“還好當時遇到的班主任很好,每天放學以後會給我單獨補習中文,我慢慢也就跟上了,現在我就可以自己教我弟弟妹妹中文了。”
“我想用我最擅長的事情去改變南亞裔的現狀”
對於現在南亞裔在香港的處境,馬力有著自己的認識和理解。據他介紹,在早些時候的香港,南亞裔僅僅只是會偶爾遭受排擠,但是現在的情況卻並沒有隨著社會的進步在改善,兩個種族之間的隔閡和誤解反而愈演愈烈。
“這是一個惡性循環,”馬力說,“因為文化背景不同,南亞裔很難真正融入香港社會。他們只能做些社會底層的底薪工作。但又因為‘多子是福’的文化,家裡需要養活的人很多,他們只能去做一些來錢快的工作……比如販毒,幫人打架。久而久之,人們會認為南亞裔全是壞人。”
談起這個話題時,这个男孩的眼神变得非常认真而坚定。他说,自己很希望可以改變現狀,而他自己也正在為這個想法做出努力和嘗試:“我想通過我擅長的事情,拍片,去做出改變。這也是我選擇讀電影的原因之一。”
根據馬力回憶,他在小時候看了印度電影《3 Idiots》后,發現電影可以改變人的想法,便在中六的時候跟朋友一起開了一個Facebook賬號,取名“3idiots”,上傳了一個自己拍的關於香港社會對南亞裔的誤解的小短片。
“當時我的香港朋友幫我一起拍了這個片,劇本也是跟一個香港人一起寫的。因為不僅我要表達我的東西,也需要香港人的角度才能更好地了解。”
短片只有兩分多鐘,通過誇張的動作演示了在“買東西”,“提款”,“公共場合座位”,“講電話”等幾個場合中,香港人面對南亞裔時的異常反應,以此諷刺社會對南亞裔不正確的刻板印象。雖然整個影片製作得很簡單,但不難看出其中的用心。
“其實剛開始這條片反應挺好的,大家都說不能以偏概全,要多了解他們,我當時挺開心的。但是後來有很多討厭南亞裔的人在評論里搗亂,上百條留言在罵南亞裔其實很壞,”說到這裡,馬力聳聳肩,露出了苦笑,“我覺得很心碎,我只是想做一件positive的事卻被這樣攻擊,有段時間甚至不想再拍片……但是我又真的很想改變這種情況,好好努力以後做導演吧。”
採訪的最後,馬力鄭重地說道:“謝謝你願意來了解,我覺得最缺乏的就是兩個種族的人之間的交流,如果雙方都能了解對方多一些,誤會也沒有那麼多了。”
X�

Comentários